1. <video id="pdecp"></video>
    2. <b id="pdecp"><wbr id="pdecp"><input id="pdecp"></input></wbr></b>

      •  聯系電話:0915-3356512
      •  投稿郵箱:news@akxw.cn
       > 新聞 > 國內
      錦繡中國年丨黃河口非遺“手藝人”眼中的“中國龍”
      2024-02-18  來源:新華網

      新華社濟南2月16日電 題:黃河口非遺“手藝人”眼中的“中國龍”ZWC安康新聞網

      火紅的燈籠掛起來,悠揚的呂劇唱起來,喜慶的秧歌扭起來……春節期間,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鹽窩鎮南嶺村的老街長巷非遺文化街年味十足,沿街布設的21家特色非遺店鋪、90余個流動攤位紛紛拿出看家本領招徠游客。ZWC安康新聞網

      在黃河澄泥印店鋪內,非遺傳承人張金霞正指導小學員們制作澄泥擺件“魚化龍”。張金霞介紹,黃河岸邊的紅泥經過揉制、壓坯、雕刻、拋光以及燒制等20余道工序,變得質地堅硬、光澤圓潤,易于雕刻,成為傳統藝術的載體。ZWC安康新聞網

      “魚化龍是民間傳統寓意紋樣。傳言黃河鯉魚長著金黃色的鱗片,每年春季會逆流而上,跳過水流湍急的龍門后就會化龍升天、騰云駕霧而去。”張金霞說,“魚化龍”作品刻畫了黃河鯉魚縱身躍過龍門的一瞬間,其頭部已經幻化成龍,魚尾則仍在發力向上。ZWC安康新聞網

      “‘魚化龍’作品展現了奮勇向前、開拓進取的精氣神,也抒發了我們對龍年美好生活的期盼。”張金霞說。ZWC安康新聞網

      ZWC安康新聞網

      張金霞在教小朋友制作澄泥擺件。新華社記者袁敏 攝ZWC安康新聞網

      東營位于黃河入?,歷經千年的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,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口文化。在東營,有近400名像張金霞這樣的非遺傳承人。新年伊始,他們活躍在城市和鄉村,用巧手妙思展現他們心中的“中國龍”形象,傳遞對新年的美好祝愿,也讓越來越多人了解并愛上非遺文化。ZWC安康新聞網

      在墾利街道邵家村,草編車間已經開工。草編匠人張奎善通過火燠技藝創作的“九曲安瀾黃河龍”草編作品格外引人注目。龍鱗有7000多片,由高粱稈做成,還有高粱苗做龍鰭、玉米皮做龍爪、赭石做龍眼、柳條模擬底下的黃河水……農村常見的材料在張奎善的手中煥發了新生機。ZWC安康新聞網

      張奎善介紹,2021年以來,村里建設新廠房、購買成套設備、整修實踐基地,現在有來自周圍10余個村的70多名婦女在車間工作,草編產業逐漸走上規;l展道路,讓鄉親們在農閑時間有了增收新選擇。ZWC安康新聞網

      “神話里,龍能飛行,擅變化,會呼風喚雨,保佑一方風調雨順、家庭幸福和美。如今,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,我希望用我的作品展現出來,為千家萬戶送去祝福。”張奎善說。ZWC安康新聞網

      而在廣饒縣李鵲鎮,麥秸畫第五代傳承人蔣慶明用小刀在麥秸片上勾畫完最后一筆,完成了新年第一幅作品。畫面上,一條健壯的中國龍昂首向高空騰去,龍鱗在春日的陽光下泛著麥秸特有的金光,格外神氣。ZWC安康新聞網

      今年74歲的蔣慶明自8歲起便開始學習祖傳的麥秸畫手藝。每年麥收時,他都會一根一根從麥地里挑選合適的秸稈,利用其自然光澤和易撕成絲的特性,經過熏、蒸、漂、刮、推、燙、剪、刻、編、繪等多道工序,將其制作成書畫作品。ZWC安康新聞網

      ZWC安康新聞網

      圖為蔣慶明的麥秸畫作品。新華社記者袁敏 攝ZWC安康新聞網

      蔣慶明的工作室不大,里面掛滿了麥秸畫成品,各種各樣的福字、喜鵲、中國龍等作品洋溢著喜慶的年味。“中國龍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主題。我們中國人是龍的傳人,龍象征著世世代代的精神傳承。今年讓我特別高興的是,好多年輕人到我這里訂購麥秸畫,還有小學邀請我去講課,孩子們聽得特別認真。”他說,今年將嘗試開設麥秸畫體驗課,讓更多年輕人感受這門藝術的美好,讓傳統非遺代代相傳。 ZWC安康新聞網

      (責編:徐思敏)
      国产精品福利午夜h视频_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_成熟乱色中文字幕人妻丝袜_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在线